
朱家角離上海差不多一小時車程,上車後才買票。大概也是本地遊勝地,車上看到不少一家大細度周末的。

天時暑熱,上車前買了一杯叫「綠野仙蹤」的雪糕杯,上有雲尼拿,下有抹茶綠豆,清新怡人。這是第二杯了。

抵達。


入口處看到的朱溪兩岸。遊船、太陽傘。顏色對沖,現在已經沒有恬淡這回事了。


也許真正平靜的是住在這裡的人?畢竟這是生活之水而不是遊歷之水。

我在水鄉迷失了,麻煩你給我拍張照好嗎?


第一樣最觸目的是食物。非常到肉的大肉「棕」,在講究健康的香港生存不了,在那裡大行其道,生意做個不停。我們也買了一個小肉粽湊熱鬧。夾肥夾瘦的五花腩,淺嚐其實很有風味。

背後大概是圓津寺吧?沒去。重點是垂柳下。

水管外殼,用竹,看來真的很硬淨。

我喜歡這種顏色。


既然有了太陽傘,不妨也搬出西式茶几藤椅,既然有了西式傢俱,不妨賣賣雪糕。

大宅外牆,流麗的設計。

大宅小姐成家翻牆離家出走!


買了杯,刻了梳,都和水鄉古鎮無關。


兩三點是河道最擁擠的時候,我們還目睹了撞船意外,無人受傷。


入了「課植園」參觀。主人是挺有心的讀書人,念念不忘耕種之苦,在園裡開闢了好些田地種菜種藥,以示躬耕親農,大概在文革也是可以向農民學習而免去一點點封建文人之罪的。在百多年前這地方也許也為主人贏來不少賓客和聲望。


除了示範作用的農田,當然少不了供自己賞玩的花園。走在優雅舒適的這裡,想起課植園的心意,應該會引起心理矛盾吧。不得不說,當日碰到實地園林崑曲《牡丹亭》的綵排。

古井深深。

庭院也深深。

一出門又見香口零食。今次不只肉,還有糯米。很燙手很香。

坐船。由於已近黃昏,人不多,兩人獨霸。

經過多少廊橋,多少拱橋,都記不清了。遊船划得挺快。


最開闊是這裡,豁然開朗,霞光洗淨,湖面如鑑。可惜船又是一箭掠過。


進入較狹窄的水道又是另一番滋味。奇怪居民都到哪去了?

漣漪何來,又何往?

難得船夫開口談談大清郵局行舟送信的事,我也主動用爛國語問幾句。

去了一間餐館,選個樓上雅座,只有我們,看河看橋,吃大閘蟹,用火腿蒸。

還有雞湯,炒螺絲,香炸小魚,雪菜蚝肉,和酒香草頭(一種菜)。最後那道印象最深刻,因為我發現食菜也許也會食醉。

鏡頭也開始迷濛了。

走了一天朱家角,變成朱家腳,豈有像她走得那麼輕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