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18日星期日

兩齣戲的時間

這幾天看了《大搜查之女》和《梅蘭芳》,兩齣戲來得快退得也快,好不容易才找到合適的影院和時間。
第一齣戲輕輕鬆鬆,不用思考太多,對男女關係以至黑白兩道糾結這些本可大加發揮的話題都只是點到即止,純粹推動情節串連故事,好處是爽快,缺點是匆忙,很快被忘掉,而無法再說深入一些大概也和主角選擇有關。鄭秀文演出討好,彷彿做回自己,算是揮灑自如,和長恨歌的繃緊艱辛相比更加覺得。
第二齣戲,個人較喜歡前半段,描述梅蘭芳少年時代發跡到風光的日子,拍得流麗靈活,台上台下風致都非常吸引,到了黎明出場以後,戲就沒那麼生動了,其實未必是故事變沉重,道出了風光背後的陰影、優伶擺脫不了紙枷鎖宿命等訊息或演員做得不好的緣故,更明顯是因為拍得拖沓、缺乏重點。氣氛沉重、節奏緩慢沒什麼大不了,問題是為沉重而沉重,緩慢又沒有太大用處,徒然讓電影變得灰暗罷了。
不過,後半段也有奪目之筆,如梅蘭芳赴美演出,三哥走到劇院外冷靜時思潮起伏、往事交叠的片段,類似啟悟時刻的一下子將過去現在和將來聚合起來,可說是平淡的後半段中的一個高潮。大伯那封信,以及那一幕,十三爺造訪,少年梅蘭芳終在疑慮中走進梨園,孤瘦的身影在突兀地明亮的燭火映照中凝定幽暗的輪廓,意象深刻,但後來多次貫穿,timing卻總不太對,顯得刻意,若此幕不再重複提醒,而只在落幕後讓人回看,光影猶在,人何以堪,大概更有意思。
誰毀了他那份孤單,誰就毀了梅蘭芳。」說得真好,到頭來也不過只有孤單,在舞台上失去自己的同時擁有自己,什麼「打破規則」「自由」,全都是反諷,人生和時代就證明了諷刺的力量,而人生如戲這句話的意義是,真的需要親自走過一段歲月,印證自由以至自己除了往不自由與泯滅自我處尋找外,別無他法。我們沒有入戲,戲卻把我們推出虎度門。
另外,麗敏說得對,這齣戲把男人之間的感情拍得更細膩,想當年,霸王別姬,寫的也是一個男人對另一個男人,泥足深陷的愛情,只是這次,同性戀不是重點,而是舞台上下裡外,觀眾和表演者之間更無關痛癢更鏡花水月的戀慕,愛就愛那,一齣戲的時間。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