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1日星期六

小林大悟

禮儀師之奏鳴曲的男主角名叫小林大悟。有趣的巧合,也許我有一天真的會大徹大悟,但是否要等到兩腳一伸甚至全身腐爛之時?
電影本身就是好看。為了好看,有時就難免浪漫化、簡單化,如鄉間童話般的小屋,mtv式的拉提琴場面,三文魚的解說等,都有點刻意、直白,但在我看來,這樣的題材,不煽情已是彰顯了功力,況且平實處的確有一種淡遠、靜好,細節經營出色是一個原因。由貫穿電影的三代之間的石頭信,到短短一幕輕啖細嚼死者親屬送贈的小食,都是精挑細選的環節。
其實更值得細味的是電影中著力表達的,關於「吃」與「死」的關係。社長吸吮著雞泡魚精子時發表了一番偉論:「我們吃著的就是屍體。生物吃生物,然後生存。植物除外。」吃是為了維持生命,於是我們便往往只注意它「生」的一面,而忽視了它背後的屍骨纍纍。男主角由習慣家常的吃,到對吃嘔心,到從性愛中找到吃的換喻(兩者都是延續生命,但吃是消耗性的,性的本質是生產性的),到懂得一人吃著高級食物、品味孤獨(某程度上孤獨就是生活的本質),吃與死的前景背景的界限漸趨模糊。在兩人的咀嚼聲中,我們看到的不是藉著美味來充饑或填補心靈創傷空虛的兩個納棺師,而是把裝點死屍好來好去的儀式實踐到現實生活現實生存上的兩個人。生活本身就離不開屍體,各種各樣的死亡、消逝,或殘留、腐爛,發出陣陣氣味。他們固然「靠死人搵食」,但我們又何嘗不是踐踏著眾多死者建造出繁華的社會、呼吸著逝者如斯的複雜氣味?對死亡的尊重,大概便是對生活、對生命的尊重,而諷刺的是,奢言死亡,反而會造成潔癖,確實的對遺體的接觸、撫摸,或凝視,才能帶來生命延續的頓悟。由生到死,就是一個救贖的過程,救了死亡,贖回了生命。死亡讓我們挽回那些破碎的回憶閃光,將它們一把擲向星空。
「遲到了五分鐘」的那幕納棺儀式,看得人想哭,但還是忍住了。
其實我真的挺明白,小林大悟第一次目睹腐屍慘象後回家激動地擁抱愛撫妻子的心情。
我要活,我要活。

ps.電影中的廣末涼子雖然說不上美,但笑起來洋溢幸福的明眸皓齒仍然叫人眼前一亮。
ps2.越來越喜歡日本了,也不單單是美景,還有那種和最近閱讀的日本現代短篇小說中的淡靜清遠一貫的風致。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又和hk看戲了,看完戲,又照例可以隨意評斷,發發無關的牢騷,聊聊未成的昨天和模糊的將來。九點九的dinner,剛好趕得及euro gogo的last order,叫了薯蓉、雞翼、意粉和pizza,不過最愛的還是蜜糖奶茶。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