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年的片子,算是舊片了,歸類也應從「熱血」變成「幻想」或「懷舊」了。
電影大部分時間的背景都局限在位處鄉郊的家臣大宅裡,外界翻天覆地的變化都在大宅不同成員各自的電子設備的屏幕上映現,每個成員又能透過oz系統,以虛擬身份與外界保持聯繫,而隨著危機從虛擬世界擴展至現實,誤解重重的成員逐漸團結起來,大宅作為一個整體,以其在系統大混亂時仍能進入網絡的特殊身份,儼然成為保衛現實世界免被瓦解吞噬的最後防線,同時又弔詭地背負著數十億人的期望,為維持現實與虛擬網絡的紐帶而作戰。換言之,這班繼承了傳統精神,在老人死後自動延續了先世英魂的下一代們,正在為現實世界和網絡世界的和平共處而戰,好讓青山綠水繼續是青山綠水,藍天白雲依然是藍天白雲,花葉如常開落,柴犬如常吠叫,外界的消息如常靜謐安祥地在各自的屏幕上閃爍──這是最後的和平。有意思的是,這和平的境界是以那座代表保家衛國、守護鄉土、家和萬事興等傳統價值的大宅矗立不墜為前提的。
網絡的確變成我們的新鄉土了,君不見還可以耕田種菜呢,但我們能在這片土地找到家嗎,抑或充其量只能建立一個隱居的草蘆、一個避世的洞穴、一個收藏罪惡的地牢?這裡能墾拓出一個菜園村出來嗎,抑或只能製造一些片段的喧囂議題、一些暫時的激情追悼會,然後沉默地散開,任推土機像猛獸一樣盤踞,任樁柱像癌細胞一樣擴散?無疑,電影在構築一個神話:我們雖然是孤島,看似彼此疏離,但卻能在危機發生成為一個個紐結,牽一髮而動全身,拯救讓這虛擬王國毀於一旦的決口。就像魚網上網洞之間的連結,無穿無爛時不受注意,一旦斷掉了一個,不但其他網結變得脆弱,整個魚網的收束功用也被削弱了。我們每個都能成為維穩英雄,都有克里斯瑪特質,都能號召群眾,團結世界,維持和平繁榮穩定──雖然是以虛擬的方式。
在構築神話這方面看來,電影是頗成功的。但我們總把神話視為人類未開化前的天真幻想,神話存在唯一的意義就是為我們提供人物和故事,還有殘缺的建築遺跡。但這電影天真之處倒不是在於傳統的精神竟能挪用到電子網絡的虛擬世界,像程式那樣輸入並開啟了團結奮鬥的密碼,它天真,其實是因為它根本沒有觸及這個大同世界真正的崩壞。事實上,到了那個大崩壞的時候,是不會有任何外在的敵人的,甚至也沒有什麼恐怖襲擊,沒有砲火,沒有傷亡,沒有聲音,一切變化都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漸漸發生,就像我們現在所身處的宇宙,星系和星球正以看不見的速度彼此遠離,真空越來越多,訊號越來越差,最終,所有發光的都會塌縮成大大小小的黑洞,整個宇宙也就在膨脹到盡頭之後,寂寂悄悄的進入了無限的陷溺期。猶如電影中美得像佈景一樣,無論如何也不會變更的鄉郊。它承載著歷史,承載著未來;它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它就是我們的日常,我們的日常就是無限的崩壞。
想起在《聯合文學》看過的日本詩人水無田氣流的詩〈音速和平〉,日常的和平如果是陰謀,我們自己就是循循善誘的同謀:
太陽底下
可以替換的我的日常
由不需要的東西所組成
在此地一手包辦全局的是
重複著熱膨脹的意志
恐怕在這個時間點上
在由金屬編碼組成的
你的皮膚下循環的是
像淡水系水螅實驗般
晴朗的精神
在意志的潔白沸騰的地點上
與暴走的無拘束物質相擁抱
搭上文法的我的思想
蹣跚地站起身來
(因為只能如此因為只能如此)
生存下來的東西
生存無望的東西
我們
總是
一直被我們背叛
在太陽底下
新鮮貨一個也不成立
取了名字的我的日常
每被呼喚便逝去
我們
邊戰鬥邊移動
邊戰鬥邊歌詠世界
邊戰鬥邊沉睡
(因為只能如此因為只能如此)
在天空的蔚藍大開徵兆的正下方
由無趣的東西所組成
越過在砂糖城的天邊
揮手的我的視野
終於越境雨降下世界
也無聲響
邊播撒水分的氣息
我
將在太陽底下拾集的養份
咕嚕咕嚕地溶解
被地下水脈所呼喚
在正午時分(向著現在的地點)
音速的雨降臨
喝乾神似無條件投降的我的身影
反覆轉調的你的精神的頭上
雨高調地 飄舞
我想,唯有動畫能做到這樣天真而爛漫吧,而且它是如此專注而花心思地希望我們去相信,最低限度的和平是有多麼美好。當中不少寫實的細節,還是非常可觀的,虛擬世界的美術設計也顯示出驚人的想像力。「熱血」這種歸類令我想到另一齣讓我至今不能忘懷的哲學動畫《青空行者》,同樣充溢著青朗的好天氣,卻是對人類未來生存境遇的截然不同的詮釋,可說是「冷血」類的表表者。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